秦寒舒周维光(秦寒舒周维光)最新章节在线阅读-秦寒舒周维光已完结全集大结局小说
女知青每人三十斤粮,二十斤玉米面,十斤洋芋。
这些粮至少要吃一个月。
数量上,比城里一个成年人一月的供应还多,但是城里供应的七成都是细粮。
马朝阳哀嚎道:“一点儿细粮都没有啊?!”
其他知青都没吭声,但情绪上明显跟马朝阳是一致的。
赵茹小声道:“土豆不是菜吗?也能当成粮食?”
“你说洋芋啊?”张瑶解释道:“这个地方种洋芋多,有些穷的人家就靠这个饱肚子咧。”
赵茹问:“我看好湾村这边种了大片谷子,还要靠土豆充饥吗?”
张瑶笑道:“好湾村是‘米粮村’不错,但ᴊsɢ是细粮大都是用来交公粮的,一个壮劳力每年也就能分到百十斤细粮吧,还是带壳的。而且这些米也没得哪个舍得吃的,都是用来换成玉米面。”
张瑶顿了下,又道:“不过总的来说,好湾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整个公社是排前的,主粮是玉米面,能吃饱。只有极少数特别穷的人才连玉米面都吃不起,要靠高粱面和洋芋填肚子。”
张抗美突然站起来,高声道:“贪图享乐可耻,艰苦朴素光荣!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!土豆挺好的,我就爱吃土豆。”
马朝阳点头道:“我也爱吃,酸辣土豆丝,清炒土豆片,香煎土豆,拔丝土豆,我都爱。”
这一通报菜名,把大家的肚子都报饿了。
看看天色,张瑶道:“我去做饭,你们休息休息吧。”
跟张瑶一批来的那位叫薛新锐的男知青道:“我窑洞里放了一个西瓜,我去切了给你们吃。”
隔壁村就种西瓜,所以这里的西瓜比首都便宜很多,也好得。
将西瓜放在窑洞里,比在井水里湃过的还冰,切开来冒着丝丝凉气。
虽说这会太阳已经很西了,但肆虐了一天的高温不甘心就此退场,拼尽力气在此刻做了最后的爆发,蒸腾得空气又闷又热。
一口甜甜凉凉的西瓜吃下去,所有人都发出了一声满足的喟叹。
秦寒舒拿着一块西瓜,给做饭的张瑶送了去。

张瑶惊笑着跟秦寒舒道谢。
吃完西瓜再做饭时,秦寒舒就给她打起了下手,一边干活一边聊天,了解了不少本地的情况。
包括风土习俗,民风如何,支书和会计的性格如何,对知青的态度是什么样的,甚至是粮食产量,生产大队有哪些增收的法子。
总之,张瑶知道的,都告诉她了。
牛二蛋送粮来的时候,还带来了一块新鲜牛肉,大约有一斤。说是牛王村摔死了一头牛,周支书专门去跟人家换了一点肉回来,欢迎新知青的到来。
每拨来的知青都有这个待遇。不一定是肉,但总会送点好吃的。
肉少人多,可不好做。
张瑶跟秦寒舒商量后,决定还是炖一锅大锅菜。
牛肉应该是肚子上的肉,带的油花挺多,不过还是煸不出来多少油水。
张瑶看着已经焦黄的肉,遗憾地放弃了煸油,将切好的野蒜头和姜片扔了下去。
滋啦一阵响,热油炸出了野蒜和姜片的香,混着肉味,刺激得人肚子直咕噜。将切得细碎的西红柿放进锅里,跟牛肉一起翻炒一会,便加上水,盖上盖子。
牛老,得多炖会。
趁着空档,张瑶蒸馍,秦寒舒便将豇豆和扁豆摘好,洋芋削皮切块。
馍快蒸好的时候,豇豆、扁豆、洋芋再一齐放进牛肉锅里。
香味已经飘出老远了。
其他人早就口水长流地在门口张望了。
牛肉盛了一大盆,但大部分都是洋芋,肉几乎都看不见。
不过香味还是很足的,哪怕调料只有野蒜和姜。
人太多,张瑶事先就将菜分好了,一人一碗,馍管够。
张瑶和薛新锐虽然极力克制,但还是克制不住看到肉时两眼冒绿光。
金波问薛新锐道:“你们是不是很难吃上肉啊?”
薛新锐被肉烫得连呼几口气,才有空回答道:“不是很难吃上,是根本吃不上。我跟张瑶来了一年,这是第一回见到肉。”
张瑶道:“去公社割肉得花钱啊,我们挣得少,工分连吃饭都勉强。更不用说还要肉票。”
秦寒舒问:“队上不养猪羊这些牲畜吗?年底了总会分点吧。”
张瑶有气无力地摇摇头,“那也是要拿工分换的。除了粮食有人头粮,刚生下来的小娃娃都能无条件分,其余所有产物都得用工分换。”
薛新锐道:“住在本地人家里的那些知青就要好过些,特别是住在条件好的家里的,跟着人家,总能沾上点肉腥。”
知青挣工分普遍不行,有家里帮衬的还可以,但来插队的大多都是城市里的普通家庭。
张瑶听了薛新锐的话,连忙点头道:“住在周支书家的廖雨洁日子就好过,跟着支书家都吃胖了!”
听了张瑶和薛新锐的话,今天新来的几个知青面色各异。
有不在乎的,有如丧考妣的,有一脸若有所思的。
秦寒舒默默观察着众人的神情,在心里做着判断。
赵茹和金波如丧考妣,明显是觉得自己将来也得过上这种,一年到头吃不上一次肉的日子。
马朝阳、高明和张抗美都无所谓,前者一副少爷样,应该是有家里当后台,后两个则满脸都是对挣工分的信心。
林之恒面瘫,就不作分析了。
秦寒舒猜测着众人的家庭情况,以及行事作风,是想给自己找个盟友。
她花钱箍一口窑应该是没什么问题,但她毕竟是新来的,一来就这么高调,引起别人的注意总归不好。好湾村住了近千口人,谁能保证没个坏人呢?
拉一个人跟她一块,视线一分散,就没那么显眼了。
第12章 土窑洞
吃完饭后,秦寒舒瞅着空朝马朝阳招招手。
见秦寒舒挂着一脸温和友好的笑,马朝阳屁颠颠就跑过来了,“啥事儿?”
秦寒舒笑道:“也没什么,就是想问问你,关于咱们的住宿问题,你知道队上是怎么打算的吗?”
马朝阳挠挠脑袋,“这我哪知道啊,支书不是说明天开会再宣布?”
秦寒舒叹了口气,“队部的两间窑洞显然是不够住的,难道要把我们分到老乡家里去?我这个人生活上有些矫情的习惯,万一磨合不好,别人难受,我也不好过。”
“唉,真担心啊......”
马朝阳认真思考了一会,“不然还能怎么办?总不能......”马朝阳一顿,看向秦寒舒,不确定道:“队上会给咱们建新的宿舍吗?”
秦寒舒道:“要是建了新宿舍,肯定也是几个人住一块,跟在老乡家区别不大。”
马朝阳搓着下巴有些发愁,“你不说我还没想过这个呢。我打小就是一个人住一屋,想想跟别人长期一起住......就算是林之恒我都不太乐意,忒不自在!”
在这个年代能从小一个人住间屋子,马朝阳果然家庭条件很好。
秦寒舒知道林之恒出身不错,只是这个阶段他父母都去了干校,他才插了队。
马朝阳她原本不认识,不过之前在言谈中得知他跟林之恒是住一个军区大院儿的。
秦寒舒接着道:“马朝阳,咱俩跟队上申请申请,自己出钱箍一孔窑洞自己住,你觉得怎么样?”
马朝阳眼睛一亮,又犹疑道:“好是好,可队上会同意吗?”
秦寒舒想了想道:“应该会同意吧,我们又不影响别人,还给队上省钱了呢。”
“好!”马朝阳痛快答应,“明天咱俩就去找周支书。”
***
第二天上午,所有知青都集中到了队部的院坝。
周支书果然说的是修宿舍的事。
“......修宿舍呢,队上会全权负责,不让你们出什么,但你们得派两个女同志给箍窑的劳力们做做饭。”
“放心,粮食也是由队里出。”
说完,周支书便看向一个男知青,“薛知青,安排做饭的事情就交给你了。”
薛新锐虽然去年才来,但他就住在队部,队上有什么事就由他来传达给知青。一来二去,干脆就给他了个知青队长的头衔。
薛新锐立马应道:“是,我一定安排好。”
等到会散了,马朝阳冲着秦寒舒使了个眼色。
二人默契地往队部办公室去了。
周支书一个人在窑洞里,正在写着什么,见到二人便抬起头问:“甚么事?”
秦寒舒和马朝阳对视一眼,说了来意。
周支书听了,皱起了眉头,却没说话。
秦寒舒道:“支书,相关的费用您放心,我们会自己负担的,只是要劳烦队里帮着安排箍窑的匠人。当然,匠人的伙食也由我们出。”
周支书摇头道:“我是担心你们两个单独住一个窑,别的知青会有意见。”
见秦寒舒想说话,周支书抬了抬手,“就算是你们自己出钱,难免也会招人眼红